诗选
-《今天》143期-
粮食
1969,4,28
大哥:粮食一直攥着我们的命。
此时,我出差上海。站在浦江饭店六楼,
鸟瞰外滩:群楼林立,车水马龙——
其重量不抵我心中一粒粮食。
“收到母亲来信,谓家乡去年歉收,
政府发给救济粮,而大哥经济拮据,无力购买。”
我读之恻然——你我各有家室,隔膜难免,
“特别在经济上,尤其要征求对方意见”,
但“二十年来同胞物与之情”,怎可消弭于记忆?
“今寄上十五元,可马上去买口粮”。
大哥,此时已黄昏,上海准备庆祝“九大”闭幕,
放眼窗外,灯火一派辉煌、灿烂……
茶叶
1970,1,8
大哥:久未见札书,深念。
近来,我常爱端详杯中茶水,
大部分茶叶很快沉入杯底,但总有不沉者。
我就是那叶浮茶吧——想老家了。
“今寄上一斤茶叶,你和母亲对半分”,
“茶叶凭票证买,每季限购半斤,故不能多寄”。
“望告知母亲,勿谓儿小气也”。
蜗牛
1970,8,23
大哥:我爱孩子,他们天使般完美无缺。
可有了孩子,“读书、写作的时间被剥夺殆尽”
不胜其烦,深为苦恼。
“即如今夜,潇潇细雨,正是埋头读书的好时候”,
然而却是大人叫,小人哭,“晕头转向”。
朱自清尝云:孩子多了,大人如蜗牛负重。
我只此一个孩子,已经有蜗牛之感。
无奈,囊中羞涩,请不起保姆!
果园
1973,2,14
大哥:“自六八年一别,迄今悠悠五年矣”。
你还在山上看果园吗?
自你被下放回老家当农民,
弟无时不念你的艰辛寂寞。
人生跌入谷底,生命若能勃发,主要靠学养、信念。
若能“于艰苦竭蹶之中,仍能陶醉于
大自然风光,寄怀诗情画意”,则此种境界,
会使生活重拾意义——作家巴人回乡务农,
只有“小小铺盖卷,和能装满一屋子的书”
终日以读书为乐,与淳朴事物融为一体,
“山林之中,得毋增多几个知己耶”,
相信大哥也一定能臻此苦中作乐之境。
母亲
1973,9,3
大哥:母亲来我这里已有数月,打算再住些时日。
“老人带来的六十斤粮票早已用光,
我们第三季度的粮票亦告罄尽,已到燃眉之急,
甚盼早点寄粮票来。”
母亲说:凡她名下的粮食,尽早换成粮票寄来。
大哥,秋风渐冷,母亲气管炎发作。
“无根治法,只好吃止咳定喘类药勉强对付”。
稍后我陪她看中医,寻求好办法。
大哥,母亲此来,“婆媳之间较上次和睦”,
我心稍安!
兄弟
1974,4,15
大哥:收到侄儿的来信,
知你需要更新毛笔。
春秋易度,书法却只能一笔一划去写。
敬佩你一手拿锄头,一手执笔,
就像古之陶渊明、苏轼。
我这样联想时,心中咸泪婆娑。
此次给你买了“三支不同品类的”的毛笔,
不久你自会收到。
“时下出的纸、笔、墨之类”,大抵价高质差,
“这三支号称高级品,但不见得好用”,
“顶好的自然是狼毫,但太贵,买不起”。
同寄去酥糖十包,因为“你爱吃甜东西”。
想必母亲早已到家,“盼早来信”。
才子
1974,5,28
大哥:上信所知村里乡亲夸我是才子,
我心惴惴不安。
想必是你出于骄傲之情,“在朋辈面前炫耀”
我的学识之故——如此可以理解,但不妥。
“我辈是平凡的人,在乡人心中留下一个
平凡印象再好不过”,
就像村里那些草木、房屋、田亩一样,
与乡亲为伍,不出格,一家人,心里踏实。
添丁
1974,10,13
大哥:久未去信,“无非因为潦倒穷愁”,
无甚欢喜之事可告。
家中“新添一丁,无异于降薪二级”,
勒紧腰带,尚能苟延性命,
新丁到来,更使弟为之折腰!
近来评法批儒运动如火如荼,
竟使我辈古董顿成“国宝”,
古代汉语知识成了可居奇货。
我被命进章太炎诗文注释班子,
给班子成员讲课,给工人文化宫讲古代汉语。
“常常搞到半夜才能睡觉”,
“时常是一手抱孩子,一手握管写字”,
“其状可笑,而亦可哀也”。
荒芜
1975,2,1
大哥:久未通信,缘故不言自明。
除暗自苦学外,“余皆碌碌,无可奉告”。
此地闹派性依然如我,
“生产建设,市场供应皆大受影响”。
教学也可想而知。
又一轮春天已经到来,然草木未有新意。
想我早已过不惑,但“上不能报母氏劬劳之恩,
下无以副妻子儿女之望”。
“静言思之,躬自悼矣”。
棉鞋
1975,11,23
大哥:今去信事急,冬天的寒冷来得快,
请转告母亲,两个孩子还没有棉鞋,
“买又买不到”。
还请母亲操劳,赶做两双棉鞋寄来。
孩子的棉鞋要系带子,“不要太肥了”。
母亲操心我辈,还要操劳于下一辈,
无可奈何!惭愧,惭愧……
“天寒风厉,伏惟珍摄”。
艁象
1976,6,26
六月二十日信收,知大哥念我。
“寄上艁象五帧”以免思之苦。
“背景是自家房间及杭大幼儿园”。
我们的面容,是父母所赐,但难以保持,
一任天地岁月更改、塑造,难以停止。
摆拍也难掩沧桑——面容藏不住啊!
“孩子与我合拍的一张还像样子”,
而我单独那张“龇牙咧嘴,囚首垢面,
像是挣扎于深渊的样子”,已无半分斯文。
——我何尝愿意拍成此态,写实而已,
奈何!奈何!
穷
1977,4,7
大哥:侄儿宪明代笔的信收到。
“阔别九稔,无日不思一聚首”,
可我们终是难以相见。
你我心中皆明:一个“穷”字挡住了我们相见的路。
这个字,总让我想起北方冬天周身寒彻
缩成一团的麻雀——想我自己
“自顾行年四十,读书万卷,而犹寒伧如此”,
心中惭愧之极。
孔子说:君子固穷。操行可守,然却让我们
相见之途遥遥。天下家务,也多与此“穷”字有关,
“唯有达观而已”。
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,这是庄子之言,
大哥切记,切记。
变化
1977,11,21
大哥:社会开始变化,你感受到了吗?
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,故时代之变
为我们所渴盼。
年底,我的两篇重要论文将在《杭大学报》发表。
“听说稿费制度要恢复”,有朋友
约我给中华书局承担编务——终于可以靠笔耕
贴补生活了——“期望今后能多给母亲寄些钱去”。
侄儿宪明“应该报考大学,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”,
——现在的变化,靠读书改变命运是可能的,
切切告知孩子们抓紧功课!
文字
1979,8,23
大哥:文字如刀。
你给我写的字拜观,
书法蕴籍有味,只其中“愁”字太多,
悬壁上恐引人猜疑,故未装裱。
文字是我的饭碗,却引得半生惶恐,战战兢兢。
它像一道闪电,斜照着我的命运。
虽说“圣代即今多雨露”,然而
只一个“人”字,谁敢说那一撇一捺
都已写好、过关?!
还请大哥为我书写以下对联,
激励我做一流学问:
板凳甘坐十年冷
文章不写一字空
命运
1980,5,19
大哥:想念。命运无常。
苦读数十年,正是出大成果之时,
弟却查出心脏病。
这几个月,“我成天跑医院,看护士小姐白眼,
挨医生老爷的冷遇,听病人……”。
今春多雨,落花遍地,竟未能春游西湖,
不知不觉间,“让春天溜走”。
我有“志士凄凉闲处老,名花零落雨中看”之叹。
“所可者”,年内仍有多篇论文发表,
上门约稿者不乏权威出版机构。
“倘使天假以年”,弟定不辜负所学!
不甘!不甘!弟仍要迎着命运上行!
2023.02
* 本组诗的原始素材来源于郭在贻教授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写给其胞兄郭连贻的书信。作者对原信札进行了适度的扩写、缩写和诗意提炼,原信札的基本内容不变。郭在贻,山东邹平人。生前为杭州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著名训诂学家,敦煌学家,楚辞学家,古典文学研究专家。郭连贻,山东邹平人,郭在贻胞兄,乡贤,著名书法家,地方文化研究专家,生前为山东文史馆馆员。
作者:赵雪松
有话要说...